【曲高和寡怎么解释】“曲高和寡”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原意是说,歌曲的调子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言论或作品过于高深,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
一、
“曲高和寡”原本形容音乐的高雅程度与听众数量成反比,现在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言论或艺术作品超出大众的理解范围,难以引起共鸣。它带有一定的褒义,也隐含着一种孤独感。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表达一种理想主义或超前的思想状态。但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表达时要注意受众的接受能力,避免过于晦涩难懂。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曲高和寡 |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 原意 | 歌曲的调子越高,能跟着唱的人越少 |
| 现代引申义 | 言论或作品过于高深,理解者少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作品的高雅与孤高 |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褒,带有一定孤独意味 |
| 使用场景 | 文学、艺术、哲学、评论等场合 |
| 同义词 | 孤芳自赏、阳春白雪 |
| 反义词 | 雅俗共赏、通俗易懂 |
| 例句 | 他的文章太深奥,真是曲高和寡,难以被人理解。 |
三、延伸思考
“曲高和寡”虽然听起来有些消极,但它也反映了人类追求卓越、探索真理的精神。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正是在“曲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尽管当时不被理解,但最终影响深远。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沟通与传播变得更加重要。“曲高”不应成为与大众隔绝的理由,而是要在高雅与普及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发挥思想与艺术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