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和山穷水尽分别出自何处】在中文成语或诗句中,“山重水复”和“山穷水尽”常被用来形容环境复杂、前途迷茫,但它们的出处却各有不同。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两个词语的来源,以下将从出处、作者、原意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山重水复”最早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原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意思是山峦重重,溪水弯弯,仿佛没有出路,后用来形容道路曲折、景象复杂,也比喻人生境遇艰难,但仍有希望。
“山穷水尽”则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原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这并非直接出处。实际上,“山穷水尽”最早见于北宋诗人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山穷水尽,独行吟。”后来常用来形容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困境。
这两个词语虽然都带有“山”与“水”的意象,但它们的出处和原意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二、表格展示
成语/诗句 | 出处 | 作者 | 原文句子 | 原意 | 现代用法 |
山重水复 | 《游山西村》 | 陆游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山峦重叠,溪水环绕,似无出路 | 形容环境复杂、道路曲折;比喻人生困难重重 |
山穷水尽 |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 王禹偁 | 山穷水尽,独行吟 | 山已到尽头,水也流到了尽头,象征处境艰难 | 形容走投无路、无计可施 |
三、结语
“山重水复”与“山穷水尽”虽都涉及自然景观,但其出处和含义各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看似无路,实则有路”,后者则更多指向“无路可走”。理解这些词语的来源,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准确地运用它们,避免误用或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