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欲动意思】“蠢蠢欲动”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人或事物在表面平静之下,暗中准备行动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心怀不轨、企图做坏事的人或群体。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蠢蠢欲动 |
拼音 | chǔn chǔn yù dòng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今若为政,不能禁民之欲,而欲以法绳之,是犹欲止水而投石,欲灭火而益薪也。”(虽非直接出处,但现代常用) |
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表面上不动,实际上内心却非常想行动,尤其是带有不良意图的行动。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敌对势力、坏人、小人等的潜在行动,也可用于形容某种趋势或情绪的酝酿。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暗中作梗、伺机而动、蓄势待发 |
反义词 | 安分守己、按部就班、静观其变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敌人行动 | “敌军蠢蠢欲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
描述小人阴谋 | “他看起来很安静,其实早就蠢蠢欲动,想搞点名堂。” |
描述市场变化 | “市场上蠢蠢欲动,大家都在等待时机出手。” |
描述个人情绪 | “我心中蠢蠢欲动,想去旅行,但又怕麻烦。” |
三、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该成语多用于描述负面行为或意图,不适合用于正面或中性情境。
2. 语气强度:使用时需注意语气,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
3. 搭配词语:常见搭配如“蠢蠢欲动的计划”、“蠢蠢欲动的势力”等。
四、总结
“蠢蠢欲动”是一个形象生动、含义明确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表面平静、实则内心躁动、准备行动的人或事物。它不仅具有语言上的表现力,还能在实际语境中准确传达出一种潜在的威胁或变化。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