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藏问答 >

午门囧事(午门)

2024-10-24 19:45:37

问题描述:

午门囧事(午门),有没有人理理我?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4-10-24 19:45:37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午门囧事,午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午门又名午阙、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2、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

3、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

4、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5、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嘉庆六年(1801年)先后重修。

6、午门正面墩台下有三个门洞。

7、东西墩台拐角处各有旁门,向西开的叫左掖门,向东的叫右掖门,两者先东西向再折向北方,所以从后面看就是五个门洞。

8、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9、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

10、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11、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12、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

13、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14、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15、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m,重檐庑殿顶。

16、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

17、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18、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19、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20、日常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

21、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22、公布俘虏是押送刑部还是释放。

23、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24、明朝时,每年正月十五灯节皇帝会在午门楼宴请百官;立春皇帝在午门赐百官春饼;端午节赐凉糕;重阳节赐花糕。

25、清朝时,每年十月初一会在午门举行名为“颁朔”的历书颁发仪式,钦天监监正、监副将下一年的历书献给皇帝及后宫皇妃等。

26、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27、对违反皇帝意旨的大臣,皇帝会下令将其抓起来穿上囚衣拉到午门施行廷杖。

28、廷杖到了明末被废止。

29、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是即使只是一种传闻。

30、明代斩首是在大街上,清代改为在菜市口。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 【卢姓的来源】卢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历史文献和族谱记载,卢姓的来源主要有以...浏览全文>>
  • 【龙眼的原产地是在中国吗】龙眼,又称桂圆,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广泛种植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关于龙眼的...浏览全文>>
  • 【龙眼的成熟时间是几月龙眼是几月份成熟】龙眼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因其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浏览全文>>
  • 【龙脷叶功效有哪些】龙脷叶,又称“龙利叶”或“龙舌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来源于萝藦科植物龙脷叶...浏览全文>>
  • 【龙利鱼做法】龙利鱼是一种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的海鱼,近年来在家庭餐桌和餐厅中越来越受欢迎。由于其刺少、...浏览全文>>
  • 【六一节祝福语简短】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之一,它象征着快乐、纯真与希望。在这一天,无论是家长...浏览全文>>
  • 【榴莲保存方法】榴莲是一种味道独特、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但因其果肉柔软、易变质,保存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浏览全文>>
  • 【流行的网名】在当今网络时代,网名已成为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表达个性、展示态度的重要方式。无论是游戏、社交...浏览全文>>
  • 【靈活词语意思是什么】“靈活”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词语,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人的适应能力、变通性。它在不同语境...浏览全文>>
  • 【酃绿的读音】“酃绿”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常见于茶叶、地名或文化背景中。为了帮助读者准确掌握其读音和...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