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宣政院是由中书省管辖吗(amp quot 中书省 amp quot 是什么机构 管辖什么地区 是哪个朝代的制)

2024-05-24 16:30:43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宣政院是由中书省管辖吗,amp quot 中书省 amp quot 是什么机构 管辖什么地区 是哪个朝代的...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宣政院是由中书省管辖吗,amp quot 中书省 amp quot 是什么机构 管辖什么地区 是哪个朝代的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书省在隋唐时期完善,是当时的中央决策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

2、与门下省(审核中书省决策)和尚书省(执行中书门下省的决策)并称为“三省”。

3、元代时期中书省一支独大,不仅是决策机构更是执行机构,当时中书省直辖区域很大,大概范围为今天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全部以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地区,所辖区域名称就是“中书省”,其他行政区域的管理机构都称“**行中书省”,也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4、古代官署名。

5、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6、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7、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8、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9、 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

10、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11、  侍郎二人,正三品。

12、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

13、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

14、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15、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16、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17、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

18、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19、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20、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21、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

22、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

23、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24、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

25、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

26、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27、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28、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29、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30、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31、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

32、        意义影响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3、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4、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35、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36、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37、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38、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39、          三省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40、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41、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42、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43、六部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44、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45、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46、谓三司审。

47、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48、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49、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50、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51、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52、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53、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

54、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55、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

56、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57、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

58、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59、 古代官署名。

60、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61、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62、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63、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64、 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

65、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66、  侍郎二人,正三品。

67、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

68、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

69、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70、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71、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72、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

73、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74、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75、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76、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

77、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

78、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79、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

80、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

81、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