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新课程理念什么时候提出的(新课程理念)

2024-02-11 09:30:44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什么时候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课堂教学的...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什么时候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

2、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

3、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4、一、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

5、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观点、地理概念包含着客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实验活动的方式和过程。

6、作为地理教师,要将人类获得知识的初始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书本表述的结论式知识还原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知识,使学生个体“与人类知识产生的过程总体‘相遇’”,从而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7、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时,向学生介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这一当代人觉得十分简单的知识在历史上却充满着神秘与曲折。

8、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识经验,建构了大量的前科学概念。

9、这些原有知识经验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

10、因此,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体验所形成的概念,感受知识的存在,体验知识就在身边。

11、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时,让学生收集1980版和1996版的人民币,并请学生从不同版本不同币值的正面图案中分析我国部分民族的服饰以及找出人民币中有几种民族文字等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12、三、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要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

1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就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

14、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交流与操作训练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15、1.创设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内化知识。

16、言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水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能力,促使知识内化。

17、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

18、如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仔细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对话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和相互议论;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9、如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并进行交流等。

20、2.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中内化知识。

21、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

22、只有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

23、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板演、操作、猜想等。

24、如在教八年级《地理》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网》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多个旅游景区,并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让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中理解并掌握各种运输类型的特点、分布以及影响选择交通类型的因素。

25、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

26、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应是学科思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7、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站在课程的角度思考这一节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知识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科思想为灵魂,以学科内容为载体,设计教学的整体框架,使学科知识上升为学科思维,从而优化学生的学科品质,发挥学科教学的智力开发功能。

28、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展开之后,沿着相反的方向,加以简化,进行压缩、提炼、抽象、概括,回到原有的结论。

29、再次,教师还要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性体验、个性化理解文本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提问、对比、分享观点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从而保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独特性基础上,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实现教材知识的活化。

30、如在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民居》时,首先请学生谈自己所喜欢的居住环境。

31、同学们的选择多种多样,理由独特。

32、有的同学说自己喜欢住在沙漠地区,因为沙漠地区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同学说喜欢住在冰原地区,因为冰原地区富有浪漫情调;有的同学说喜欢住在热带雨林地区,因为那里生物多种多样,食品丰富;有的同学说喜欢独居大山深处,因为那里远离城市,空气清鲜等等。

33、在肯定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从下列四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居住地:A处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温度适中的平原地区;B处是严重缺水的沙漠地区;C处是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区;D处是终年严寒的北极地区。

34、表决的结果是80%的同学选择了A处。

35、教师在同学们表决后,再出示氏族社会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当今社会三张不同时期的人类聚居地分布图,让学生的思维聚合到“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习主题上。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